别把无聊当新闻
请点击👇下方卡片关注“庖丁解news”,
并“星标★”小牛哦!
一、这也叫新闻?
一天上午,小牛在刷某音时看到这样一个视频:丈夫拉着妻子的手撒娇要买车,最后车成功买下。画外音是汽车销售在讲解。这一视频点赞量6.7万,转发量7.5万。
原以为这只是自媒体发布的生活趣事。但细看却发现这个视频的发布者是名为“某某新闻”的蓝V账号。
这种搞笑段子、生活琐事也是新闻?
这是它一家的独有情况吗?
小牛又搜索了其他几家的官方某音号,发现此类“新闻”有批量化生产之势。
不仅某音平台如此,小牛又去某博、某信上搜索了一下。
可以看到,在多个平台的短视频领域,这些缺乏营养的新闻都充斥其中。
《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2年12月,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.40亿,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,获取新闻资讯及学习相关知识成为用户收看短视频的重要原因。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首要渠道。
当前,正进入“视频天下”时代。无处不在的长短视频,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、认知世界、生活娱乐的核心媒介,“视频化生存”正成为不争的事实。
小牛不禁疑惑,上述这些短视频到底是不是新闻?如果不是新闻,为什么频频现身媒体账号?“视频天下”时代,媒体该扮演何种角色?新闻报道该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吗?
二、“无聊新闻”有套路
小牛细细分析了这些日常琐碎的短视频新闻,发现这些视频看似内容五花八门,但制作方法却出奇一致。
1. 顶格:醒目的黄色大字标题+网友精彩评论。
2. 内容:不含血腥暴力,没有道德包袱,纯粹图一乐,分辨率较低。
3. 声音:轻松欢快或紧张的背景音乐+现场声+拍摄者采访。尤其是那句拍摄者的采访是这类视频的“灵魂”:“当时感觉挺好玩的,就拍了下来,然后随手发到了网上,没想到第二天就火了。”
4. 来源:转自网友拍摄视频,而非自采。
5. 形式:媒体在转发过程中,会将其加工成新闻的样态:添加时间地点人物等核心信息,并联系当事人或目击者进行采访,而且标题经过精心制作。
事实上,媒体大量发布此类短视频新闻,潜藏两个风险:
第一,版权和隐私问题。
由于此类视频并非媒体自采、原创,而是来自用户生产的内容。那么在视频转发时是否征得原创作者同意?是否会暴露原创作者隐私?是否会造成形象侵权?
小牛发现,有的媒体会在文案中@视频原作者,有的媒体会在评论区@视频原作者,有的媒体则完全没有公布原作者信息。
例如前段时间社交媒体上很火的短视频《男子捞鱼 万元手机掉入冰窟》,在很多媒体号疯转的同时,并没有征得原视频作者许可。原作者虽然在评论区声明不许转载,但效果甚微。
第二,真假难辨。
由于内容主要来自网友上传的视频,那么第一道把关人就成了网友自身,由此带来这类“新闻”真假难辨的问题。
例如某账号发布的视频新闻《男子当街求婚,每一个动作都在意料之外》,这则新闻的原拍摄者账号认证是“优质极限运动领域创作者”,拥有157万粉丝,其视频的特点就是“空翻”,这次所谓的“求婚”只是换了一个场景展示空翻,而非真的求婚。
诸如此类将虚假段子当成新闻报道的例子并不少见。
三、“新黄色新闻”需警惕
有人将这类把精力都花在搞笑段子或耸人听闻的视频上的新闻,称为“新黄色新闻”。
“黄色新闻”并非特指色情新闻,而是新闻史上的一个名词,源于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的办报人约瑟夫·普利策和威廉·赫斯特之间的竞争。
黄色新闻的特点有:
1. 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;
2. 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、夸张;
3. 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,采用易于引起歧意的标题和版式;
4. 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;
5. 报道内容流于肤浅;
6. 专挑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报道,甚至假造骇人的新闻。
对于“黄色新闻”,学界是这样评价的:“黄色新闻”的煽情主义宣传,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,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——真实性原则。
“新黄色新闻”继承了“黄色新闻”的一些特质,但是由于其日常琐碎、无伤大雅、没有道德包袱等特点,也使其比“黄色新闻”更加隐蔽,更加容易被忽视。
对于此类新闻,我们应该警惕其这几方面的不利影响。
1、警惕新闻模板化倾向。“无聊新闻”生产格式非常统一,便于批量生产,但是也由此带来“千篇一面”的格式化、同质化问题。
2、警惕新闻肤浅化倾向。短视频由于其与生俱来的视听属性,追求感官刺激是其主要特征。不少短视频新闻短短十几秒,只截取事件中最能刺激受众的部分,而忽视了对新闻要素的交代,更谈不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。
3、警惕新闻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倾向。“新黄色新闻”的流行,主要源于媒体对数据和流量的追求,即生产内容以迎合受众为主要导向,其间新闻专业主义以及新闻质量和深度受到侵蚀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近日在“青年记者”公众号上撰文指出,部分主流媒体发布的一些短视频新闻,与短视频平台上的娱乐性内容的区别越来越小,症结在于媒体对流量的追逐。但是,如果只追逐流量,媒体和营销号又有何区别?这不是媒体的降低身价,而是媒体的一种自甘堕落。
的确,传播学之父威尔伯·施拉姆总结了媒体的四大功能,即:雷达功能、控制功能、教育功能、娱乐功能。
上述生活琐事、网络段子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功能。
“这类短视频看似在短期为媒体带来了流量,但是在长期看来是得不偿失的。”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也表达了对“新黄色新闻”的担忧。
詹新惠表示,媒体应该坚守自己的专业立场与优质内容,不应该放弃现场采访和调查研究。碎片化的“无聊新闻”会消解公众智商和社会文化,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迫在眉睫。
诚然,我们需要生产接地气的、满足网友需要的新闻,我们也可以合理利用网友提供的素材,甚至生产众包新闻。但我们不能为了数据和流量而放弃对于新闻专业的追求。
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、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日前在接受小牛采访时曾说,以受众为中心,不是纯粹满足受众需要。而是既应把受众当成需要满足的对象,又要把受众当成需要引导的对象。不能因为数据而影响了媒体的价值判断。
张志安教授的这段话值得很多媒体从业者深思。
(本文灵感来源于视频号短视频博主“差评”,部分内容有借鉴)
作者:魏园
编辑:谭琦
责编:魏园
推荐阅读对话张志安:新媒体时代记者不能减少去现场的冲动
女生月薪8千花15?网友:没新闻可以不发!